初秋,黄河水蜿蜒流过吴忠市利通区,岸边稻浪翻涌着金色的希望,村头巷尾的笑声里裹着沁人的温情。这片被黄河滋养的土地,在移风易俗的浸润下,乡村巷陌里渐渐少了攀比,多了和睦的笑语;婚礼宴席上少了铺张浪费,多了真挚的祝福;农家院落里少了陈规的束缚,多了文明的暖意。 新风拂面,非一日之功;文明浸润,需精准发力。近年来,利通区锚定乡村振兴“乡风文明”核心目标,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舵,将移风易俗这桩“百姓心头事”当作“乡村治理头等事”,用一个个贴近乡土、连着民心的“微切口”,织就一幅乡风美、民心顺、乡村兴的生动画卷,让文明新风在黄河岸畔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 9月1日,全国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整治经验交流会在利通区举办。全国各地的目光聚焦于此,探寻这片土地的“文明”密码。这股从“微切口”里吹起的新风,让乡风文明的“大文章”越写越精彩,让黄河岸边的乡村振兴画卷越绘越动人。 牛家坊村美如画。 春风化雨破旧俗 文明婚韵润乡野 走进东塔寺乡白寺滩村碧玉广场,“三生三世爱情树”下红丝带轻扬,一块块木牌上镌刻着“永不分离”等寄语,成为新婚夫妇打卡留念的热门地。不远处,56户“低彩礼”“零彩礼”示范户的故事在墙上展示。 “他们是浪漫爱情的见证者,也是我们村移风易俗的‘活教材’。”白寺滩村党支部副书记王艳花说。8月28日举办的集体婚礼,是村民们津津乐道的“美谈”:8对新人穿着素雅的礼服,手牵手完成沃盥净手、合卺结发、敬拜天地的传统仪式,简单却满是温情。“这样的婚礼才实在,把钱省下来给小两口过日子,比啥都强。”见证这场婚礼的村民张秀兰说。 参加集体婚礼的新人幸福满满。 为了让新风落地,利通区构建“区委统筹、部门牵头、基层落实、社会参与”的四级联动机制:该区纪检监察部门划定“党员干部带头抵制高额彩礼”纪律红线,民政部门规范婚丧事宜办理流程,团委聚焦适龄青年思想引导,形成“齐抓共管、同向发力”的治理合力。 通过构建“乡镇党委—村党支部—网格党小组—党员联系户”四级组织体系,实施区、乡、村“三级联动”机制。制定印发《关于持续开展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治理党建引领行动任务清单》,明确6个方面12项具体举措,形成纵向到底、横向到边、全员参与、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。106个行政村实现红白理事会全覆盖,修订完善的村规民约里,文明婚嫁、文明祭祀、文明餐桌等内容被纳入“一约四会”群众自治模式,让规矩从“纸上”落到“事上”。 马莲渠乡柴桥村“新红娘”志愿服务队逐户走访摸排适龄青年。 高闸镇推出“事前介入+事后回访”全流程服务,“新红娘”志愿服务队在婚事筹备阶段就上门走访,给新人讲政策、指流程,对观念守旧的家庭建立“一对一”结对机制,村干部带着“零彩礼”家庭的长辈上门“现身说法”。 “今年全镇47对结婚新人里,41户是‘低彩礼’、5户是‘零彩礼’,平均彩礼金额降到6.1万元,比3年前少了近55%。”高闸镇党委书记王耀林说。 移风易俗的清泉漫过乡野,洗去了陈规的尘埃,漾开了文明的涟漪。利通区采取“包村领导+驻村第一书记+帮扶干部”包抓机制,通过逐户走访、电话联系等方式,摸排适龄青年14133人,实行动态更新管理,精准提供婚恋引导和服务;106支“新红娘”队覆盖所有行政村,通过早介入、早宣传,培育“零彩礼”或“低彩礼”典型示范150户,从源头上遏制高额彩礼现象。 新风劲吹花千树 城乡处处漾温情 近日,“利通有礼·文明有你”十大文明创建行动在吴忠滨河体育运动公园举办。“文明徽章收集站”前排起长队,市民们争相答题:“‘光盘行动’的核心是什么?”“移风易俗要抵制哪些陈规陋习?”答对一题就能盖一枚彩色徽章,集满徽章的市民能换一把印着“文明用餐,节俭养德”的小扇子。小小的互动,让文明理念悄悄入心。 这十大文明创建行动,涵盖移风易俗、文明餐桌、邻里互助、志愿服务等多个领域,自去年8月启动以来,每月一个主题、每周一场活动。3月举办“学雷锋志愿服务月”,志愿者上门帮老人理发、修家电;5月举办“文明家庭”评选,把好家风故事搬上舞台;9月推出“光盘行动”,餐馆里的“小份菜”成了热门……这些接地气的活动,让文明不再是口号,而是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日常。 “利通有礼·文明有你”十大文明创建行动。 为了让文明“可看、可学、可感”,利通区坚持“典型引路、示范带动”,用“选树一批、带动一片”的思路,让先进榜样既有“里子”又有“面子”。近年来,持续举办“抵制高额彩礼·弘扬时代新风”先进典型分享会、农村“零彩礼”“低彩礼”颁证仪式、“理”通凝心大讲堂等活动10余场,宣传报道62户“零彩礼”“低彩礼”家庭事迹;各乡镇通过“六个先锋”评选,挖掘出“好亲家”“好婆婆”“好媳妇”等基层模范户200余户。 文化是文明的“魂”。利通区创新“文化+”模式,将移风易俗与文艺创作、乡村旅游、特色美食等相结合,让文明新风以更鲜活的方式浸润人心。 文艺演出。 东塔寺乡建立“俏媒婆”“适婚青年”双台账,精准对接需求;创排团队深入乡村采风,把“零彩礼”家庭、“好婆婆”的故事搬上舞台,《黄河新岸践新风》《高额彩礼要杜绝》等20余部文艺节目,用“身边人演身边事、乡音土话传真情”的方式,让观众在笑声和感动中接受新风;“文化+旅游”线路里,文明村史馆、移风易俗馆成了新景点,游客在逛乡村、品美食的同时,也把利通的文明新风带回家。 “移风易俗不是‘一阵风’,而是要‘吹成四季风’。”利通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说,下一步将继续深化“摸需求、送服务、种文化、立品牌”机制,让移风易俗从“改变行为”走向“涵养精神”,让文明新风不仅成为利通的“风景线”,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“软实力”与“硬支撑”。 快板书里传新风 阵地织网暖乡邻 白寺滩村的文化大舞台前挤满坐着小马扎的乡亲。“婚丧嫁娶别铺张,彩礼多少别比较,邻里互助情谊长,文明新风亮堂堂!”节奏明快的快板唱词里,全是庄稼人过日子的实在话。 “这可不是硬灌大道理,都是咱村前些年的‘糟心事’和现在的‘暖心事’。”白寺滩村村委会主任郭枝笑着递过一份《村规民约》,“现在谁家办喜事、办丧事,礼金咋定、流程咋走,大伙儿心里都有本‘明白账’,再也不用为‘面子’犯难。” 让政策宣讲“活”起来、让文明新风“沉”下去,利通区的破题之法,藏在一套接地气的“组合拳”里。该区创新推出“333”基层宣讲模式与“1+5+N”理论宣讲格局,把“干部讲、群众听”的“独角戏”,变成了“大家说、共同议”的“大合唱”。 “以前听政策像‘听天书’,现在村干部用咱的话讲,还举村里人的例子,一下子就懂了。”板桥乡任桥村村民杨桂香说,去年邻居家“零彩礼”结婚,她还跟着去帮忙,“看着小两口日子过得甜,才明白‘轻彩礼’不是吃亏,是实在。” “333”模式即“三讲三进三促”——讲政策进院落促知晓,村干部揣着《村规民约》走家串户,在炕头、在田埂上把“大政策”拆成“小故事”;讲案例进家庭促认同,用村里“零彩礼”结婚的小两口、互助养老的老邻居当例子,让乡亲们看得见、学得来;讲新风进人心促践行,把文明理念融进日常,比如村口的公示栏每月更新“文明家庭”名单,让好家风看得见、摸得着。 走进马莲渠乡柴桥村“家事联调工作室”,《家事调解台账》记满了“家长里短”的解决方案。台账里的每一笔,都是文明阵地“暖人心”的见证。 文明新风浸润百姓生活。 放眼利通区,“中心、所、站、广场、驿站”五级文明实践阵地已织成一张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”的网。线上,“金花之声”广播每天清晨准时响起,乡音浓浓的主播用方言讲政策、说故事,“彩礼降了,日子才能甜”的道理顺着电波飘进家家户户;线下,“俏媒婆”“板言桥语”等特色小分队走街串巷,“大妈说彩礼”“土话道家常”的场景随处可见。 利通区移风易俗先进典型分享交流会暨农村第一批“零彩礼”“低彩礼”颁证仪式。 东塔寺乡刘碱滩村依托“先锋茶堂”“廊亭议事”平台,用“党员联户+三单服务”(群众点单、支部派单、党员接单)模式,办了20多件移风易俗实事;马莲渠乡柴桥村首创“三点一线”工作法,以宣传引导为“切入点”、红白理事为“关键点”、典型示范为“闪光点”,让“大操大办”变成“简约新风”。520户示范家庭成为“活榜样”,《高额彩礼要杜绝》等20余部文艺节目巡演乡间,“轻彩礼、重真情”的新风,浸润着一个个小家庭。 产业鼓了腰包 新风甜了日子 “口袋富了,心气顺了,攀比之风自然就淡了,大家更看重实实在在的好日子。”“全国文明村”牛家坊村党支部书记何政的一句话,道破利通区移风易俗的“密码”——乡风文明的转变,从来不是“硬推”出来的,而是跟着乡村产业的发展、村民日子的红火,自然而然“长”出来的。 金积镇大庙桥村580座蔬菜大棚里,西红柿长势喜人。这里不仅是“钱袋子”,更成了传播文明的田间课堂。大棚里的文明实践点集党员先锋岗、技术服务站、纠纷调解角于一体,通过“四统一”模式推动协作共赢。 蔬菜大棚成为传播文明的田间课堂。 大庙桥村村干部贾文斌筹备女儿婚事时,主动提出“零彩礼、简化流程”的想法。婚礼当天只摆了几桌简单的家宴,邀请至亲好友见证。“以前村里穷,彩礼成了‘面子债’,现在日子好了,谁还靠彩礼撑场面?”贾文斌说,如今大家比的是谁的产业好、谁的家风正。在他的带动下,不少村民在办理婚事前主动到村委会咨询简办流程。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百姓舞台总是大庙桥村最热闹的地方。村民自发组建的“百姓自乐班”,用方言快板、小品、歌舞等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、移风易俗新风尚唱进百姓心坎里。“新红娘”志愿服务队从最初20人壮大到百余人,她们不仅牵线搭桥,更当起新风尚传播者、矛盾调解员。 白寺滩村2000亩连片的大青葡萄,串串饱满透亮,是村民眼里实打实的“金果果”;7家风格各异的主题民宿,青砖黛瓦间满是乡土风情,成了吸引游客的“流量密码”。靠着葡萄种植和乡村旅游,村集体年均增收40多万元,还带动24户村民打造特色庭院,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。“嫁闺女又不是卖闺女,省下彩礼钱投去种葡萄、搞民宿,日子才能越过越甜!”村民郭娟笑着说。 产业开花“鼓腰包”,文明结果“聚民心”。牛家坊村、白寺滩村、大庙桥村的变化,是利通区推动政策激励落地的缩影。近年来,该区打好“零彩礼”“低彩礼”表彰奖励“组合拳”,从集体经济奖励到产业帮扶,从就业培训到健康关怀,多维度为新风俗“撑腰”。 大庙桥村产业兴。 在利通区,“比彩礼”已逐渐被“比产业”“比文明”取代。所辖各乡镇村结合地域特点,纷纷拿出“实招”。这些创新尝试形成多层次、覆盖广的激励网络,切实减轻群众负担,增加收入来源,让移风易俗工作更具可持续性。 如今,从乡野间升起的文明新风,正顺着黄河两岸,向更广袤的乡村大地播撒——它是利通区的答卷,更是乡村振兴路上一曲民心的“幸福乐章”。 利通区将继续聚焦政策激励引导措施,凝聚合力推动良俗培育、惠农增收、就业培训等政策落实落细,以产业发展带就业、以政策激励促新风,让移风易俗成果扎根乡村,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。(宁夏日报记者 李良 实习生 马磊 文/图)